制圖/鄭萌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7日發表《中國的核應急》白皮書。這一中國涉核領域首部白皮書,以總體國家安全觀和中國核安全觀等重要思想為指導,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全文約1.2萬字。
白皮書正文8個章節分別介紹中國核能發展與核應急基本形勢、核應急方針政策、核應急“一案三制”建設、核應急能力建設與保持、核事故應對處置主要措施、核應急演習演練、培訓與公眾溝通、核應急科技創新和核應急國際合作與交流。
【發展】
2030年全面實現建設核電強國目標
白皮書顯示,截至2015年10月底,中國大陸運行核電機組27臺,總裝機容量2550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5臺,總裝機容量2751萬千瓦。
中國在建核電機組數世界第一。此外,中國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先進壓水堆、高溫氣冷堆核電技術。“華龍一號”核電技術示范工程投入建設。中國實驗快堆實現滿功率穩定運行72小時,標志著已經掌握快堆關鍵技術。
白皮書說,按照中國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目標,到2020年,中國大陸運行核電裝機容量將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左右。到2030年,力爭形成能夠體現世界核電發展方向的科技研發體系和配套工業體系,核電技術裝備在國際市場占據相當份額,全面實現建設核電強國目標。
【關注】
核電是否向內陸發展
對于核電是否向內陸發展的問題,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主任許達哲回應稱,現在主要還是在沿海布局,從北到南,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八個省份部署了54臺在運、在建的核電機組。
和法國不太一樣,法國現在在其內地、河流旁邊都建設運行了不少的核電站,中國考慮核電發展首先滿足需要,東部發展在先,也是經濟最活躍的省份,所以首先是在沿海布局。
“關于內陸發展的問題,根據能源需求,正在論證當中,主要是以確保安全為前提,我們也會借鑒世界各國已經運營的經驗來考慮這個問題。”許達哲說。
【任務】
將組建一支300多人的
國家核應急救援隊
白皮書透露,為應對可能發生的嚴重核事故,依托現有能力基礎,中國將組建一支300余人的國家核應急救援隊,主要承擔復雜條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擊搶險和緊急處置任務,并參與國際核應急救援行動。
白皮書指出,國家建立全國統一的核應急能力體系,部署軍隊和地方兩個工作系統,區分國家級、省級、核設施營運單位級三個能力層次,推進核應急領域的各種力量建設。中國設立核電站的省區市均建立了相應的核應急力量,包括核應急指揮中心、應急輻射監測網、醫學救治網、氣象監測網、洗消點、撤離道路、撤離人員安置點等,以及專業技術支持能力和救援分隊,基本滿足本區域核應急準備與響應需要。省區市核應急指揮中心與本級行政區域內核設施實現互聯互通。
我們都做過哪些
核應急準備工作
1986年即開展國家核應急工作;
1991年,成立國家核事故應急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國核事故應急準備和救援工作;
1993年,發布《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對核應急作出基本規范;
1997年,發布第一部《國家核應急計劃(預案)》,之后多次進行修訂形成《國家核應急預案》;
目前,中國核應急管理與準備工作的體系化、專業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全面提升。(據新華社、央廣、《法制晚報》等)